系列报道引言:工作组(Working Group)是国际标准诞生和应用的引擎,汇聚全球专家智慧,以共识驱动特定领域的技术规范与产业实践。在河套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数十个工作组呈现出高度专业化与领域多元化的蓬勃态势。为克服跨地域、跨时区协作的天然障碍,数字化协作平台 AllianceHub 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集成化的在线工具,优化了沟通与决策流程,让全球专家得以专注核心研讨,提升成果质量与价值密度,有力支撑着河套工作组体系高效运转,构筑面向全球的创新影响力。NIDA自智网络工作组推动网络智能化演进在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致力于定义全球互联网基础设施演进路径、牵引产业升级的框架下,自智网络工作组(WG02)正扮演着推动网络智能化演进的关键角色。当前,智能化浪潮正深刻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各行各业加速数智化转型对网络基础设施的智慧化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在此背景下,WG02工作组肩负着核心使命:聚焦网络智能化领域,以商业价值为驱动力,凝聚广泛的产业共识,深入探讨并清晰定义网络智能化的总体演进目标与技术路线图。这涵盖了对网络代际演进、关键应用场景以及自智网络顶层架构的界定,尤其着力于推动L4及更高阶自智能力在高价值商业场景中的技术创新与实践落地。正如工作组主席、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马军锋所强调:“自智网络工作组的核心任务是凝聚产业力量,为网络智能化演进规划出一条清晰且获得广泛认同的路径。我们致力于推动L4及更高阶网络自智能力从理念走向实践,加速其在高价值场景的落地,最终目标是构建全球认可的下一代智能网络标准。” 自智网络工作组的成员构成,正是市场对网络智能化迫切需求在产业层面的集中体现。其阵容涵盖了整个价值链:代表最终用户需求的有工商银行、平安科技、腾讯、科大讯飞和深智城,这些机构直接表达了各行业对高效、智能网络连接的强烈渴望。作为网络建设与运营主体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面临着将智能化融入实际运营的挑战与机遇。在技术与设备供给端,汇集了华为、中兴、盛科通信等核心设备商及芯片厂商,以及测试验证领域的信而泰和软件集成方面的亚信科技。同时,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紫金山实验室、中科院网络信息中心、东南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的顶级科研院所、高校的研究力量,为技术前瞻与标准制定提供了坚实后盾。在汇聚产业智慧的基础上,自智网络工作组积极将共识转化为具体成果。其近期重要产出之一便是《智慧园区网络智能化运维能力技术要求》标准(T/NIDA-002-2024)。该标准聚焦智慧园区这一典型应用场景,详细规定了基于AI的网络智能化运维技术要求,内容涵盖自动化部署、智能运维排障、用户体验保障、网络安全运营以及绿色节能等多个维度,旨在为智慧园区网络智能运维系统的设计、研发、评估与测试提供明确指引,有力推动智能化运维能力在产业界的标准化和实践落地。 为保障工作的高效运转和全球专家的便捷协作,自智网络工作组已全面接入数字化协作平台AllianceHub。工作组依托该平台开展日常工作,包括提交技术提案、组织在线会议、进行议题讨论与决策表决等关键环节。AllianceHub的集成化工具显著优化了跨地域、跨组织的协作流程,让专家们能更专注于核心技术研讨。有意进一步了解工作组动态或寻求合作的各方,既可以通过AllianceHub平台进行互动交流,也可直接发送电子邮件至 contact@nida-alliance.com 与工作组取得联系。 注:文章转载自共熵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2025-04-11
8
系列报道引言: 工作组(Working Group)是国际标准诞生和应用的引擎,汇聚全球专家智慧,以共识驱动特定领域的技术规范与产业实践。在河套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数十个工作组呈现出高度专业化与领域多元化的蓬勃态势。为克服跨地域、跨时区协作的天然障碍,数字化协作平台 AllianceHub 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集成化的在线工具,优化了沟通与决策流程,让全球专家得以专注核心研讨,提升成果质量与价值密度,有力支撑着河套工作组体系高效运转,构筑面向全球的创新影响力。NIDA数据中心网络工作组应对智算挑战 在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致力于定义全球互联网基础设施演进路径、牵引产业升级的框架下,数据中心网络工作组(WG03)肩负着关键的技术攻坚使命。该工作组的核心任务是围绕数据中心网络的架构演进与互联互通协议,深入开展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面对智能计算(智算)和高性能计算(HPC)等新兴热点场景带来的网络通信效率、时延等严峻挑战,WG03 致力于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并着力解决网络建设与维护中普遍存在的可靠性、安全性及可用性等实际问题,为下一代数据中心网络的稳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NIDA 数据中心网络工作组(WG03)的成员构成体现了广泛的行业代表性和深厚的专业积累。该工作组汇聚了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鹏城实验室、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等顶尖科研院所的学者,他们为前沿技术研究和理论探索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来自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工商银行数据中心以及深智城等企业的专家带来了大规模网络建设与运维的实践经验和需求洞察。此外,华为技术、中兴通讯、苏州盛科通信、珠海星云智联、信而泰科技等设备制造商与技术公司的参与,确保了标准制定紧密结合产业实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科大讯飞、平安科技、腾讯科技等应用和云服务企业的加入,更直接地反映了智算等新兴场景下的用户痛点和网络性能诉求。工作组主席、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郭亮强调:“面对智算带来的网络需求激增和复杂性提升,WG03 的核心任务就是凝聚产业共识,通过标准化工作,为下一代数据中心网络的高效、可靠建设提供清晰的路线图和实践指引。”该工作组通过发布技术报告、白皮书以及关键标准规范,为业界提供指导。例如,其近期发布的《T/NIDA-001-2024 智算数据中心网络建设技术要求》标准,直接回应了智算中心建设无标准可依的迫切需求,旨在解决行业痛点,引导下一代数据中心网络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为确保全球专家的有效协作,NIDA 数据中心网络工作组(WG03)已全面启用 AllianceHub 数字化协作平台。工作组的日常运作,包括技术提案的提交与讨论、在线会议的安排与进行、以及重要事项的在线表决,均依托 AllianceHub 有序开展,显著提升了跨地域、跨时区的协作效率。如需与工作组沟通或参与其工作,可通过 AllianceHub 平台进行互动,或直接发送邮件至 contact@nida-alliance.com 联系。注:文章转载自共熵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2025-04-08
16
专访NIDA联盟秘书长邓一鸥:推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创新和发展迫在眉睫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从拨号上网到宽带接入,再到如今的高速光纤和移动网络,互联网的快速崛起改变了世界的运行规则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回首往昔,它的历程充满了突破与创新;审视当下,它更是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塑造着世界的模样。 在如此背景之下,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etwork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lliance,简称为NIDA)应时而生。那么,其成立的背景究竟为何?为何在今年创立?目标又指向何方?在在2024年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2024 MWC上海)期间,通信世界记者采访到NIDA联盟秘书长邓一鸥,他给我们讲述了NIDA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全IP网络势不可挡,NIDA应时而生 从产业的视角审视,全球IP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之路已步入亟待变革的关键节点。长期以来,IETF、IEEE等标准组织缔造了众多极具竞争力的创新IP技术与协议,并通过自由竞争的模式,遴选出了极具竞争力的方案。这种自底向上的、蓬勃发展的创新机制使得IP技术在过去数十年间力挫众多网络技术,在绝大多数业务场景中达成了“All IP”的格局。然而,伴随时间的推移,这种创新机制亦面临重大挑战。一方面,各行业业务都在高速发展和创新,对IP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一些重大的技术难题,例如TCP效率、以太网丢包等问题,长期悬而未决,且愈发严峻,极大地束缚了创新的空间。IP技术要向哪个方向发展?下一代互联网会是什么样子?这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议题,摆在了整个产业的面前。 可是,这些重大的技术问题在几十年中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生态,深入到了互联网产业的每一个角落中。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新技术也许仍然可以基于原有的自底向上、自由竞争的创新机制开发出来,但这些创新技术却需要整个产业链达成共识,共同推动,才有机会真正落地,更好地支撑各行各业的业务。同时,明确下一代互联网的演进方向,更需要汇聚业界的广泛共识才有可能做到。 “在此种情形之下,我们认为,IP产业需要在现有的自底向上的创新机制基础上,叠加一个自顶向下、规划牵引的力量,和形成共识的平台。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正是顺应此需求而成立,旨在担当起这一责任。”邓一鸥强调。 凝聚全球产业共识,构建国际化产学研用生态圈 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将注册地定在深圳河套,此乃一项极具深意的决策。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创新的土壤。这里不但是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还拥有强大的执行力和创新力,聚集了众多产业链上的头部企业和机构,为联盟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高效的交流环境。 作为国内首个、目前唯一的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河套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简称“河套聚集区”)通过自身的创新探索实践,证明了在推动标准创新与产业发展方面的能力优势。虽然河套聚集区正式揭牌还不足一年,但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国际化的科研环境已经吸引了一个中心和六个标准联盟的加入。截至目前,河套聚集区所属各国际性产业与标准联盟已累计丰硕成果:拟定标准130项,发表白皮书23个,测试认证产品211款,发展会员1643家。 “在河套聚集区,多个国际性产业和标准组织深度合作,互相碰撞和激发,新的理念和合作契机不断涌现,为联盟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邓一鸥介绍,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是世界各国行业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公司企业等自愿发起成立的、专注于推动固定网络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国际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以“定义全球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代际演进、建网标准,牵引数通产业升级”为目标,致力于凝聚全球产业共识,构建国际化产学研用生态圈,推动固定网络技术创新,促进固定网络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2024 MWC上海展上,NIDA展示了固定网络方面的相关白皮书和解决方案,呈现了网络标准建设方面的成果。据了解,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的具体工作范畴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开展固定网络领域研究调查、政策咨询、需求分析,形成并发布研究成果;凝聚业界对固定网络演进和发展的共识,共同定义固定网络演进方向;推进固定网络产学研用合作与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研究制定固定网络产业标准规范,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测试认证工作;开展固定网络领域宣传推广、国际交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推动产业的国际化;开展促进固定网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其他业务活动。 “联盟的定位在于定义网络演进的路径,剖析应用场景,设计适合场景的网络架构。联盟不涉足基础技术的研发,而是利用现有的创新技术去构建网络架构。倘若现有技术无法满足特定场景的需求,则向相关标准组织提出研发诉求,并与他们构建合作关系。”邓一鸥如是说。 下一代互联网内涵丰富,需产业链携手创新 当谈及下一代互联网时,邓一鸥认为其内涵丰富多元。从某一角度来看,互联网的关键在于“联”,而下一代互联网所“联”的对象将发生显著变化。除了联通人、手机、家庭和企业,还将连接生产网络、车路协同、AI智算等更为广阔和复杂的客体。这些不同的连接客体催生了迥然相异的需求,下一代互联网或许就是能够承载这些多元化需求的统一网络。 据了解,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的首批会员单位涵盖了学术研究机构、智库、运营商、设备商、测试仪表厂家、芯片厂家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并包含来自六个国家的海外会员单位。 邓一鸥透露,在筹备阶段,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的主要成员共同参与了联盟的定位、使命和价值发挥点的研讨。一些工作组也已在筹备之列,众人都急切渴望尽快付诸实际行动。未来,联盟期望与更多的行业组织携手合作,邀请更多产业链上的参与者加入,包括集成商、测试机构以及应用业务层面的企业,携手推动网络创新。 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强调要有端到端网络的视野,关注整个网络的协同演进和提升,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个单点的技术突破。这与国内现有的一些专注于单一技术创新的联盟形成了互补与协作的关系。“在全球产业中,尚无与本联盟定位相同的组织,这意味着联盟需要在缺乏现成对标对象的情形下,摸索出一条发展路径。”邓一鸥说道。 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的成立,是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肩负着凝聚产业合力、引领创新发展的使命,将为构建更为先进、高效、智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而不懈奋进。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中,相信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将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为全球互联网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谱写互联网发展的璀璨新篇章。
2024-07-04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