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AI未来 | NIDA发起400G Per Lane MSA,开启超宽以太网新纪元
[中国,深圳,2025年11月8日] 2025年NIDA第三届网络创新发展大会在广东深圳市成功举办。作为全球固定网络创新领域的行业盛会,本届大会汇聚了众多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和领先企业的代表与技术专家,共同围绕“AI时代的下一代网络发展”展开深度交流,为未来网络的演进路径锚定方向。其中,大会的一项重要成果是 “400G Per Lane MSA(Multi-Source Agreement)”的正式成立。该MSA由中国移动发起,汇聚了阿里巴巴、腾讯、Marvel、VIAVI、天孚通信、盛科、光迅科技、光库科技、万里眼、立讯、中兴通讯、是德科技、华为等以太网产业链的核心生态合作伙伴,致力于在AI数据中心领域破局带宽瓶颈,共同推动下一代超宽以太网的技术发展和规模化应用。

中国移动研究院基础网络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程伟强在“400G Per Lane MSA”成立仪式上对该MSA成立的产业背景和挑战、MSA工作目标和合作倡议进行了解读。
AI集群的“核心瓶颈”:高速互联正面对决400G信号挑战
面对千亿乃至万亿参数大模型带来的算力挑战,构建超大规模AI集群已成为行业共识。在这一进程中,超高速以太互连技术性能表现直接决定了集群算力输出的效率与规模,成为支撑AI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技术,而高速单通道互联技术则是关键所在。
当前,技术发展正面临关键的代际转折点,例如,800G 以太网依赖于单通道 112G 互联技术(8×112G/lane),1.6T 以太网依赖于单通道 224G 互联技术(8×224G/lane),而未来的 3.2T 以太网则需要单通道 448G互联技术(8×448G/lane)。随着智算中心对以太网速率要求的不断提高,今年基于单通道 224G 互联技术的 1.6T 以太网已开始商用部署,全球产业的目光正逐渐聚焦于下一代单通道 448G 技术的发展。为此,NIDA启动了400G per lane MSA 工作组,致力于推动单通道448G 互联技术的成熟与标准化进程。
然而,速率翻倍也带来了严峻的信号完整性挑战,通道间串扰与插入损耗等问题呈指数级恶化,使得系统设计难度大幅提升。
这一技术突破需要建立一个跨芯片、封装、通道与系统的协同设计框架,围绕“带宽-信噪比平衡”这一核心命题进行重构。这一命题的突破,不仅关乎单点技术的成败,更将定义下一代AI基础设施的竞争格局与演进路径。
破局生态壁垒:400G/lane MSA致力打造多厂商互操作的“统一接口”
数据中心正加速向400G/lane乃至800G/1.6T系统演进。然而,多供应商设备间的互操作性已成为制约产业规模化部署的关键瓶颈。各厂商独立开发的解决方案极易导致技术路径分化,形成生态壁垒,不仅推高了系统集成成本与复杂度,更延缓了整体技术的普及步伐。
400G Per Lane MSA强调开放协作,致力于汇聚全球在芯片设计、材料科学及系统架构领域的顶尖力量,基于先期的技术路径与光电层协议、物理层接口标准等领域达成行业统一共识,从而为构建基于单通道 400G 的、开放可靠的 1.6T/3.2T 高速以太网生态提供开放、健康的产业生态奠定基石。并推动该共识被 IEEE 等主流国际标准组织采纳。
以开放标准构建新生态:业界发起400G/lane互操作倡议
400G Per Lane MSA倡议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通过制定开放统一的接口标准,构建下一代数据中心互连新生态。该倡议标志着产业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将为800G及更高速率互联奠定坚实基础。
该MSA工作组将聚焦单通道400G高速互联技术的核心物理层难题,具体包含以下关键领域:
NO.1 制定400G/lane电气接口标准,涵盖芯片到芯片、芯片到模块、线缆及背板等应用场景。
NO.2 建立400G/lane光学接口规范,重点优化短距离光连接性能。
NO.3 明确信号完整性、通道特性及均衡要求等关键技术指标。
NO.4 探索创新调制编码方案,实现性能与功耗的最佳平衡。
该倡议已获得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的积极响应,包括芯片供应商、光元器件和光模块制造商、设备商及云服务提供商等。

MSA将秉持开放、协作的原则,致力于汇聚全球产业智慧,共同推进标准制定进程。为此,MSA将打造一个开放的合作平台,为业界提供互操作性测试、联合技术评估与专业知识共享等关键支持。
NIDA 400G Per Lane MSA现诚邀全球产业链伙伴加入这一开放进程,共绘下一代数据互联的技术蓝图。